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山西省在建设低碳城市中优先部署地热能替代供暖 -米乐m6苹果官网下载
地大热能地热能开发利用:山西省在太原—晋中盆地等区域,开展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支持规模化开发,鼓励利用中深层地热能替代天然气、煤炭供暖,建设更多“低碳社区”。
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公布的《关于全面推动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幅度提升地热能利用规模和效益,支持山西由传统能源大省向新型综合能源大省转型。我省加大省级财政投入,在太原—晋中盆地(中心区域)、忻定盆地(忻府—原平—定襄)等区域,开展中深层、高温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提交可供产业化利用的地热田,支持规模化开发和示范基地建设。
今后,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大型公共建筑,如机场、车站、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展览馆等,在立项阶段要综合评价地热能利用潜力,具备规模利用条件的,地热能供暖制冷设施应与建筑主体同步设计、施工和竣工投用。
山西省在建设低碳城市中优先部署地热能替代供暖。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以及城市规划区新建居民小区、景区,具备条件时优先利用地热能集中供暖制冷。城市建成区实施更新改造,鼓励利用中深层地热能替代既有天然气、煤炭供暖,逐步提高集中供暖地热能占比。对于具备地热能规模利用条件的城镇,限期淘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30万千瓦以下热电联产机组,推动城镇集中供暖减煤降碳。同时,鼓励城市供暖企业、地热能利用骨干企业等开展合作,推进地热能产业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改造,提升群众参与地热能利用的便利度、满意度。
太原位于汾渭地堑地热带,地热能埋藏于太原新生代断陷盆地内,低温地热资源十分丰富,热储为中奥陶系厚层灰岩,地热流体温度40℃~70℃,分布面积587.75平方千米。地热田盖层厚度400米~1600米,为中浅埋藏经济适宜开采型地热田,具有较好开发利用前景。
◎ 采用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大力推广地源、水源热泵技术(与岩土体、地表水、地下水进行热交换),以较低成本实现乡村住宅供暖制冷。
◎ 鼓励各地在综合论证基础上,探索实施地热能替代天然气、煤炭供暖。
◎ 因地制宜建设浅层地热能集群化利用示范区,适度利用中深层地热能,有效保障生态农业(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医疗康养等清洁用能需求,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建设“地热(温泉)小镇”。
◎ 由省、市、县三级政府安排专项投入,对中心集镇、重点村庄及其周边浅层地热资源开展调查评价,划定适宜利用区,为社会各界有序利用提供基础支持。
◎ 山西省将地热能供暖制冷纳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市政工程建设用地、用水、用电价格等方面给予支持。
◎ 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以及城市规划区新建居民小区、景区,具备条件时优先利用地热能集中供暖制冷。
◎ 城市建成区实施更新改造, 鼓励利用中深层地热能替代既有天然气、煤炭供暖,逐步提高集中供暖地热能占比。
◎ 对于具备地热能规模利用条件的城镇, 限期淘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30万千瓦以下热电联产机组,推动城镇集中供暖减煤降碳。
◎ 新上地热能项目,优先采用“取热不取水”技术(即封闭无干扰取热),确需取水的必须做到“取热不耗水”(即取热取水 同层等量回灌)。
◎ 督促煤层气(油气)、煤炭等能源矿山,综合开发利用本矿区内地热资源,通过“地热能 其他可再生能源”,降低矿区碳排放,促进能源产品多元化。
◎ 鼓励其他矿山采用热泵技术(与岩土体、矿坑水、排污水等进行热交换),摆脱供暖制冷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 山西省对地热能供暖制冷企业,按照国家规定减免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 适时提出修订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建议,对虽未回灌但对地热尾水处理后再利用的,适当调低资源税适用税额。对采取水源热泵技术利用地热能的,根据不同情形和实际耗水情况(如是否取水,使用排污水、矿井水,在中心城市、城镇、乡村等不同地区)适当调低水资源税适用税额。
◎ 大幅降低地热矿业权出让基准价标准,由2.7元/立方米,调整为0.20元/立方米(温度25℃-90℃)、0.25元/立方米(温度≥90℃),同时探索符合实际的计量方式。
◎ 鼓励符合条件的独立工矿区、城市建成区以地热能替代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供暖项目,根据国家规定开展自愿减排核证,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 各地可根据财政支付能力、清洁能源需求,对地热能利用出台具体奖补和优惠政策。对地热能供暖制冷系统运行用电,继续参照居民用电价格给予优惠。
◎ 鼓励地热调查、设计、利用等骨干企业牵头,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对变质岩热储、砂岩热储经济回灌、高效取热换热、高温地热能发电等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以及深层地热能利用实施联合攻关,对取得重大突破的单位给予专项补贴,对发挥领军作用的个人给予相应奖励。
上一篇 > 郑克棪:中国地热大发展的技术瓶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