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米乐m6苹果官网下载

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公司新闻

七轶荣光 我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地质报国的征途上-米乐m6苹果官网下载

七轶荣光 我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地质报国的征途上-地大热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大热能11月7日,我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被誉为“地质教育摇篮”将迎来70华诞70年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践行地质报国使命担当,培养了30多万名毕业生,助推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作出贡献。


行业需求是教育教学的主线


“总书记在回信中对地质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为我校深度参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培养新时代地质人才指明了方向。我校将进一步转变办学治校理念,以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化‘双一流’建设,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展现担当作为;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地质人的精神富矿滋养青年、塑造青年、引领青年,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自然资源事业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10月5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会议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如是说。


7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围绕行业需求立德树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资源能源安全培养了大批人才。


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急需探明矿产资源“家底”。为了培养“摸清家底”的人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前身——北京地质学院于1952年应运而生。建校之初,学校在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上,走“少而精”的特色道路。办学过程中,学校紧随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例如,为促进尖端工业发展,专门设立了放射性稀有分散元素地质勘探系,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放射性矿产地质找矿专家和核工业人才,为我国原子能工业体系建设作出贡献。

时光飞逝,初心不变。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不断完善地球系统科学学科布局,以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为核心,推进“双一流”建设,攻克“美丽中国、宜居地球”战略规划中的前沿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努力推动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大学科迈向世界一流


在学科建设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依托由教学名师、“湖北名师”等领衔的矿物岩石学、地史古生物学、地球化学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打造了面向地学拔尖人才培养的高水平教育体系,并面向全校学生构建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通识教育体系。该校还大力发展涉海学科,构建了“本—硕—博”完整的涉海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并与广州市南沙区共建滨海研究院,充分发挥该校在海洋地质、海洋生物等领域的学科优势,服务海洋强国建设。


在专业教育中,野外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同等重要。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相继建立了4个野外实践教学实习基地。70年间,数以万计的自然资源相关专业的学子们,在野外实习中确立地质报国之志,逐步成长为自然资源领域的技术骨干。


七轶荣光 我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地质报国的征途上-地大热能


培养自然资源领域拔尖人才

“要把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为开展‘大思政课’的重要资源,结合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组织力量深入挖掘总书记重要回信的精神内涵,讲好新时代地质报国故事和地大故事,进一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专业志愿,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自然资源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黄晓玫说。

为培养自然资源领域拔尖人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引导青年学生热爱祖国、服务自然资源事业发展,并通过构建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自然资源事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该校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的地学领域研究所,共建地球科学菁英班,实施“李四光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了激发自然资源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创造性,该校开展“地质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寻找李四光·卓越地质师培育工程”等系列活动,为全国地学类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开展合作交流提供平台,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协同创新。此外,该校还立足自然资源领域特色,与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多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一大批自然资源领域的专业学子,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地质报国的出发点,披荆斩棘,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书写了精彩的青春华章。例如,2018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王奉宇潜心探索自然奥秘,发现了早三叠世腕足动物的新物种,填补了生物大灭绝后腕足动物演化研究空白;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韩磊大胆创新,参与研制了我国首台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正铲液压挖掘机,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全国首届“脱贫攻坚·青春榜样”典型人物翁新强,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职位,回到家乡艰苦创业,带动700多户村民脱贫,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大展身手……

除了优秀学子,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园里,还有无数甘坐冷板凳的“大先生”,他们的故事被广为流传。

李德威教授长期致力于地热能研究,根据其提供的关于地学和干热岩理论“路线图”,相关单位在海南省澄迈县成功打出我国东部第一口干热岩钻井。2018年,56岁的李德威在弥留之际,写下了“开发热能、中国能崛起”的10字绝笔,让许多人深受感动,被教育部追授为全国优秀教师。

2018年度全国最美教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从1952年开始一直在该校求学、工作。他倡导和开创了古生物地理学等一系列分支学科,提出了中国的地球生物学学科体系和发展战略;他领导科研团队攻坚克难,使浙江煤山被确立为全球地质年代划分的一个标准(“金钉子”);他把古生物研究的接力棒交给一批批学生,用实际行动书写的“四代地质人的精神传承”故事成为地质界人才培养的一段佳话。


主动融入自然资源科研主战场


优秀的大学,必然以科技创新引领社会进步,在服务社会中彰显价值。多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秉承地质报国的光荣使命,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世界科技前沿,主动融入自然资源科研主战场,以科学研究推动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进步。


近年来,该校紧紧围绕资源环境重点领域,大力开展矿山修复、地质灾害防治、国土空间规划、地学信息与地质遥感等领域的科技攻关,获批建设国家环境保护水污染溯源与管控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深部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并建成全球首个跨圈层扰动监测系统。


2017年,为解决长江流域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难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启动“长江流域地质过程及资源环境研究计划”。5年来,该校投入上亿元资金,支持专家学者围绕长江的自然、资源、地质、环境等问题,开展多维度的科技攻关。目前,该计划取得的一批科技成果已经直接服务于长江生态治理。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中,该校组建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依托于巴东野外综合试验场,面向三峡库区全境开展水库运行条件下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填补了我国水库地质灾害多灾种、全频谱灾害链观测的空白。


70年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不仅是自然资源事业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贡献者,为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进入新发展阶段,全体师生要赓续地大人为国找矿、地质报国的红色基因,大力发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弘扬地质报国的情怀,脚踏实地、攻坚克难,谱写新时代服务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黄晓玫